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俯下身子看病 贴近心灵问诊

2016-04-20 10:53

3月23日上午7点42分,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外一科心胸外科主治医师廖峰林像往常一样依次走进各病房查房。他不止一次俯下身子以便能更清楚地听到病人说话。“有些病人术后比较虚弱,他就这样一直弓着腰。”一旁的护士长告诉记者,廖峰林在工作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细节,为的是让病人更舒服一点,少担忧一些。

   九年工作中,廖峰林总结出一条经验——时刻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实际行动赢得病人的信任。

   诚心服务患者,拉近心灵距离

   廖峰林曾经有台诺基亚老式手机,睡觉前他习惯将手机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廖峰林说,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铃声开到最大。“深夜来电,很多时候都是救命的事情,耽误不得。”

   2014年3月29日晚,宜都市公安局陆城派出所民警、共产党员胡钦春在追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遭到歹徒持刀暴力拒捕,身受重伤。正在家中休息的廖峰林接到电话后10分钟内赶往医院参与抢救。“遗憾的是胡钦春最终因为伤势过重不幸殉职。”廖峰林说,作为外科医生他没有松懈的时候,他必须保证在他能控制的范畴内不出半点差错。

   在外一科心胸外科护士站的角落里,摆着一辆轮椅。“轮椅护士用,医生也用。”廖峰林说,有的病人耽误不得,没有家人在,医生就推轮椅送病人去做检查。

   2014年初,在北京照顾孙女的辛婆婆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只身坐飞机返回宜都治病。老人到达宜都市一医院时已经接近下班时间。廖峰林接诊时观察到老人稍微走动就气喘,他判断很可能是胸腔积液,拖下去只会更严重。

   看到老人无人陪伴,廖峰林赶紧推着轮椅带老人往B超室赶,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了检查、置管,抽出胸水后病人气喘不适的症状明显好转。

   耐心鼓励患者,克服心理恐惧

  “得知是癌症时,头一下炸了,脑子里一片空白。”3月24日,家住宜都陆城的李爷爷回忆2014年3月5日拿到检查结果的心情时说,几个同事也是肺癌去世,感觉自己完了。李爷爷不愿接受手术,“能挨一天是一天”。“肺癌早期越早手术越好,可病人迟迟不肯配合,我心里急。”廖峰林说,虽然心急,但他没有表现出来。经过多次和老人交流、与家属沟通,廖峰林了解到老人不想做手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老人患有糖尿病,害怕术后难以恢复。二是老人缺乏病理知识,觉得动不动手术,没差别。

   找到原因后,廖峰林往老人病房里跑得更勤,为老人制定了稳定血糖的方案,帮助老人控制饮食。“早中晚吃了什么我都要问,什么该吃,什么少吃我都要说。”廖峰林每天为老人查四次血糖,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两周努力,老人的血糖值稳定在了正常水平。此外,廖峰林还为老人讲解肺癌的一些病理知识,消除老人对未知的恐惧。“关心我到了吃喝拉撒的程度,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李爷爷说,3月下旬他决定接受手术,术后又进行了化疗,“现在已经和健康的人差不多了”。

   爱心温暖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如果能让他们恢复生活的信心,会更快康复。”廖峰林说,心态对恢复至关重要。

   廖峰林接诊过一名中晚期肺癌患者吴老。64岁的吴老生活在松木坪镇,曾长时间从事煤矿开采工作,落下了“矽肺”的病根,同时还患有糖尿病。

   经过手术后,吴老身子比较虚,整天躺在床上,脸上没了神采。“看他整天躺在床上,无精打采,很替他担心。”廖峰林说,为了让老人好受一点,他坚持每天“叩背”——用手连续敲击吴老的背部,帮助吴老将痰咳出来。

   “本来护士、家人做也可以,但我还是坚持自己来,这样更安心。”廖峰林说,家人“叩背”有时候把握不好力度,轻了达不到效果,重了弄疼老人。老人看到医生为他“叩背”,心理上也更能接受。

   吴老住院儿子出钱,但很少来看,一般都是女儿照顾。“他和儿子之间说三句话都要吵起来。”廖峰林观察到吴老与儿子关系不好,主动当起了中间人,将儿子对老人病情的关心转述给吴老,将吴老对儿子的惦记转告给吴老子女。一来二去,吴老的家庭也融洽许多,开始好好吃饭,经常下床走动,术后康复也逐步进入正轨。

   “人无完人,但只要你尽最大努力去做,把患者当朋友、当亲人,患者总会感受得到。”廖峰林说,九年来,他一直这样尽心尽力地做着,虽然都是琐碎的事情,但这样做至少对得起“医生”的称号,至少他问心无愧。

   本报记者 曹阳 本报通讯员 刘安妮

来源:三峡日报

3月23日上午7点42分,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外一科心胸外科主治医师廖峰林像往常一样依次走进各病房查房。他不止一次俯下身子以便能更清楚地听到病人说话。“有些病人术后比较虚弱,他就这样一直弓着腰。”一旁的护士长告诉记者,廖峰林在工作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细节,为的是让病人更舒服一点,少担忧一些。

   九年工作中,廖峰林总结出一条经验——时刻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实际行动赢得病人的信任。

   诚心服务患者,拉近心灵距离

   廖峰林曾经有台诺基亚老式手机,睡觉前他习惯将手机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廖峰林说,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铃声开到最大。“深夜来电,很多时候都是救命的事情,耽误不得。”

   2014年3月29日晚,宜都市公安局陆城派出所民警、共产党员胡钦春在追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遭到歹徒持刀暴力拒捕,身受重伤。正在家中休息的廖峰林接到电话后10分钟内赶往医院参与抢救。“遗憾的是胡钦春最终因为伤势过重不幸殉职。”廖峰林说,作为外科医生他没有松懈的时候,他必须保证在他能控制的范畴内不出半点差错。

   在外一科心胸外科护士站的角落里,摆着一辆轮椅。“轮椅护士用,医生也用。”廖峰林说,有的病人耽误不得,没有家人在,医生就推轮椅送病人去做检查。

   2014年初,在北京照顾孙女的辛婆婆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只身坐飞机返回宜都治病。老人到达宜都市一医院时已经接近下班时间。廖峰林接诊时观察到老人稍微走动就气喘,他判断很可能是胸腔积液,拖下去只会更严重。

   看到老人无人陪伴,廖峰林赶紧推着轮椅带老人往B超室赶,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了检查、置管,抽出胸水后病人气喘不适的症状明显好转。

   耐心鼓励患者,克服心理恐惧

  “得知是癌症时,头一下炸了,脑子里一片空白。”3月24日,家住宜都陆城的李爷爷回忆2014年3月5日拿到检查结果的心情时说,几个同事也是肺癌去世,感觉自己完了。李爷爷不愿接受手术,“能挨一天是一天”。“肺癌早期越早手术越好,可病人迟迟不肯配合,我心里急。”廖峰林说,虽然心急,但他没有表现出来。经过多次和老人交流、与家属沟通,廖峰林了解到老人不想做手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老人患有糖尿病,害怕术后难以恢复。二是老人缺乏病理知识,觉得动不动手术,没差别。

   找到原因后,廖峰林往老人病房里跑得更勤,为老人制定了稳定血糖的方案,帮助老人控制饮食。“早中晚吃了什么我都要问,什么该吃,什么少吃我都要说。”廖峰林每天为老人查四次血糖,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两周努力,老人的血糖值稳定在了正常水平。此外,廖峰林还为老人讲解肺癌的一些病理知识,消除老人对未知的恐惧。“关心我到了吃喝拉撒的程度,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李爷爷说,3月下旬他决定接受手术,术后又进行了化疗,“现在已经和健康的人差不多了”。

   爱心温暖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如果能让他们恢复生活的信心,会更快康复。”廖峰林说,心态对恢复至关重要。

   廖峰林接诊过一名中晚期肺癌患者吴老。64岁的吴老生活在松木坪镇,曾长时间从事煤矿开采工作,落下了“矽肺”的病根,同时还患有糖尿病。

   经过手术后,吴老身子比较虚,整天躺在床上,脸上没了神采。“看他整天躺在床上,无精打采,很替他担心。”廖峰林说,为了让老人好受一点,他坚持每天“叩背”——用手连续敲击吴老的背部,帮助吴老将痰咳出来。

   “本来护士、家人做也可以,但我还是坚持自己来,这样更安心。”廖峰林说,家人“叩背”有时候把握不好力度,轻了达不到效果,重了弄疼老人。老人看到医生为他“叩背”,心理上也更能接受。

   吴老住院儿子出钱,但很少来看,一般都是女儿照顾。“他和儿子之间说三句话都要吵起来。”廖峰林观察到吴老与儿子关系不好,主动当起了中间人,将儿子对老人病情的关心转述给吴老,将吴老对儿子的惦记转告给吴老子女。一来二去,吴老的家庭也融洽许多,开始好好吃饭,经常下床走动,术后康复也逐步进入正轨。

   “人无完人,但只要你尽最大努力去做,把患者当朋友、当亲人,患者总会感受得到。”廖峰林说,九年来,他一直这样尽心尽力地做着,虽然都是琐碎的事情,但这样做至少对得起“医生”的称号,至少他问心无愧。

   本报记者 曹阳 本报通讯员 刘安妮

来源:三峡日报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